信守承诺 勤勉尽职

秉承“惟信至永,竭诚以达”的法律文化理念致力于提供一流的诉讼,非诉讼法律服务


诉讼法宝

榆林市2018年度建筑行业 大数据报告

发布时间:2019-03-12
分享到:

榆林市2018年度建筑行业

大数据报告

 

制作人:知能建设工程团队

作者:祁银辉、刘宁霞、胡彦青

单位:陕西知能律师事务所

电话:0912-6667396

 

概述

为了解榆林市2018年度建筑行业发展特点及趋势,给本地建筑企业从事建筑活动提供一定数据参考,同时也为提升从事建设工程法律服务同仁的专业性。陕西知能律师事务所以榆林市政府部门发布的2018年1-12月份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第一部分 2018年度建筑企业注册情况

 

一、注册企业数量分布

根据统计数据,榆林市2018年度(1-12月份)新注册建筑企业共758家。其中第一季度新注册建筑企业184家,第二季度新注册建筑企业430家,第三季度新注册建筑企业50家,第四季度新注册建筑企业94家。第三、四季度建筑企业登记注册数量相对较少。

 

1.jpg


二、注册企业注册资本分布

根据统计数据,榆林市2018年度(1-12月份)新注册建筑企业共758家。其中有44家没有明确的注册资本;注册资本500万以内的346家,占比48%;注册资本500万至1000万的174家,占比24%;注册资本1000万至3000万的154家,占比22%;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40家,占比6%。 2018年度注册的建筑企业90%多集中在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下,占的比重较大。

 

2.jpg

 

三、注册企业地域分布

根据统计数据,榆林市2018年度(1-12月份)新注册建筑企业共758家。其中榆阳区注册有281家,高新区76家,神木市、府谷县各75家,绥德45家,米脂25家,吴堡4家,定边县、靖边县各33家,子洲18家,清涧7家,横山35家,佳县12家。新注册企业地域数量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 

 

3.jpg


四、新注册企业经营范围分布

根据统计数据,榆林市2018年度(1 -12月份)新注册建筑企业共758家。按照其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其中经营范围中包含市政工程的有517家,包含园林绿化的有445家,包含安装工程的有454家,包含装饰装修工程的有285家,包含房屋建筑工程的有250家,包含矿山工程的有212家,包含劳务分包的有221家,包含轨道交通的有142家。每个建筑企业其经营范围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多个类别,多个专业。

 

4.jpg


第二部分2018年度施工项目招投标情况

 

一、工程项目数量分布

根据统计数据,榆林市2018年度(1-12月份)公布中标工程项目共435个。其中第一季度公示中标工程项目106个,第二季度公示中标工程项目83个,第三季度公示中标工程项目124个,第四季度公示中标工程项目122个。第三、四季度的中标工程项目量比前二季度的项目量均要高出不少,反映出建筑企业第三、四季度招标情况上涨明显。

 

6.jpg

 

二、工程项目金额分布

根据统计数据,榆林市2018年度(1-12月份)公布中标工程项目共435个,金额35.6亿多元。其中第一季度公示中标工程项目金额24.067亿元;第二季度公示中标工程项目金额2.904亿元;第三季度公示中标工程项目金额3.989亿元;第四季度公示中标工程项目金额4.728亿元。2018年度每个工程项目平均金额为818万元,第一季度项目工程平均金额高达为2264万元。

 

6.jpg

 

三、工程项目类别分布

根据统计数据,榆林市2018年度(1-12月份)公布中标工程项目共435个,金额达35.6亿多元。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7类,其中市政工程324个,占比74%;房屋与装饰工程55个,占比13%;园林绿化项目18个,占比4%;安装工程8个,占比2%,构筑物工程20个,占比5%,轨道交通工程8个,占比2%。2018年四季度相比,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类工程占总项目数量比例为74%。

 

7.jpg

四、工程项目中标人及中标候选人分布

根据统计数据,榆林市2018年度(1-12月份)公布中标工程项目共435个,金额达35.6亿多元。榆林市区建筑企业作为中标人及中标候选人达461家,西安建筑企业作为中标人及中标候选人70家,绥德县建筑企业作为中标人及中标候选人146家,府谷县建筑企业作为中标人及中标候选人125家,吴堡县建筑企业作为中标人及中标候选人70家,神木市建筑企业作为中标人及中标候选人33家,靖边县建筑企业作为中标人及中标候选人11家,定边县建筑企业作为中标人及中标候选人7家,子洲县建筑企业作为中标人及中标候选人5家,横山区建筑企业作为中标人及中标候选人4家。2018年度工程项目中标人及中标候选人基本维持地缘优势,当地企业参与投标并且中标较多。不过,仍有部分地方,工程项目较多,当地的中标人及中标候选人相对较少的情形出现。

 

8.jpg

 

第三部分 建工律师服务重点及风险防范

 

招投标阶段是建设项目的起始阶段,具有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但是,在实务过程中,该阶段往往得不到重视,认为招投标过程不重要,仅仅是走个过场,这样势必给项目带来风险。因此,作为建设工程专业律师,在向建筑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时,应当提示以下风险。


风险一:投标的风险

实践中,因招标人对投标人的资质提出要求,许多未达到资质要求的单位往往采取以他人名义进行投标。实际投标人无资质、无履约能力或履约能力差,也会导致项目质量差、进度失控,甚至发生安全事故等不利后果。建筑企业为避免其自身风险,尽量不要出借、对外挂靠资质,以免因小失大,影响到自身企业发展。 


风险二:低价中标的风险

低价中标作为评标方法之一,现实中被广泛适用。在采用最低价中标的项目中,投标人为谋取中标,往往会采取投标报价明显低于其他投标报价或者低于成本价的手段。甚至在设有标底时,还会出现明显低于标底的投标报价。

投标人低价中标,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低劣,偷工减料,安全投入不足等问题,易出现非法分包、转包,导致合同履行不顺畅的情况。引发一系列工程质量,延误了工期,工程价款纠纷,给各方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风险三:串标的法律风险

串标是法律禁止的一种违法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抬高或者压低投标报价;投标人之间事先约定中标者;投标人之间约定部分投标人放弃投标或者中标;同一集团、协会、商会等组织成员的投标人按照该组织的要求协同投标;投标人之间为谋取中标或者排斥特定投标人而联合采取行动等。

建筑企业在招投标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串标行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风险四:违法挂靠的法律风险      

挂靠行为在实践中形式多种多样,往往较为隐蔽。住建部《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一条规定了八种挂靠情形。“挂靠”不仅会导致承包人与挂靠人之间的挂靠合同无效,还会导致承包人与发包人之间的施工合同无效。严重时,易导致工程项目发生安全事故。


险五:对投标人资格要求限定过高的风险

如果资格要求限定过高,可能会出现投标人少于3家或无效投标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有效投标不足3个的情况。在只剩下2个或1个投标人的情况下,给予招标人选择的空间很小,招标人将面临重新招标的处境。

因此,招标人在制订招标文件时,对形式方面要求不应过于苛刻,尽量减少无谓的无效投标情形。在制订资格要求时要符合项目本身的特点和实际要求,招标人不可要求过高,尽量避免因门槛过高而限制潜在投标人参与竞争。


风险六:投标报价价格的风险

价格风险包括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物价和劳动力费用上涨所带来的风险,以及报价计算错误风险。具体的表现形式比如:因设计不完整、说明不详、节点不清楚给施工及投标报价带来风险;工程承包范围不清,承包内容意思表达模糊,不够明白无误,增加了项目风险;对固定总价包干的合同,由于承包商对环境因素的忽略,施工方案中存在空洞,对施工图以外可能发生的费用诸如文明施工措施费、施工技术措施费、优良工程费、赶工措施费等考虑不周全,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为了避免上述风险,承包商在投标报价时.应当进行科学严密的风险分析.对建筑材料市场价格进行认真调查研究.了解供销渠道,收集价格信息,对建材市场价格要有比较准确的预测、判断。


风险七:投标人以他人名义投标的法律风险

投标人以他人名义投标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通过转让或者借用其他单位的资质获取资格;由其他单位或者单位负责人在招投标文件上盖章或者签字;邀请招标中被邀请人委托他人投标。出现上述情况,可能导致招标人不知道投标人的真实情况,导致评标结果失实。

为避免上述法律风险,投标人可以要求招标人的保证金必须从其基本账户汇出;严格审查相关人员的劳动合同、社保凭证等相关资料;在投标邀请书中明确要求被邀请投标人必须自己参与,不得委托他人。如果投标人以他人名义投标给招标人造成损失的,可以请求承担赔偿责任。


风险八:中标人转包或违法分包项目的法律风险

在建设工程领域内,中标人转包或违法分包项目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总承包单位将建设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的;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未有约定,又未经建设单位认可,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部分建设工程交由其他单位完成的;施工总承包单位将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建设工程再分包的;承包单位承包建设工程后,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给他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给其他单位承包的行为。

为了避免法律风险,在招标文件中明确禁止转包和违法分包,并设定严格的违约责任;将分包管理和查出工作交由监理单位,要求监理单位严格执行,并配套奖惩措施。